页面位置页面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  政策解读

两会教育热点总结

发布时间:2023-03-17 阅读量: 作者:北上人工智能学校


2023年全国两会正在召开,各地代表委员们围绕教育热点话题积极建言献策。部分代表关于教育的建议引起人们的广泛热议,现在就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今年两会有哪些教育热点问题吧

 

1、推进教师减负

为减轻教师负担,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室、国务院办公室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全国各地也依据文件精神出台了相应政策,但民进中央在调研中发现,《意见》精神在部分地方并未得到有效落实,教师负担问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

为了真正将教师减负落到实处,民进中央今年两会带来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教师负担的提案》。提案建议:一是健全教师负担管理机制。细化教师减负清单内容,增强执行的可操作性,明确教师的工作职责范围,明确禁止进校园活动的范围,明确学校拒绝非教学事务干扰的权利和保障制度。二是优化课后服务师资供给机制。支持学校结合工作实际需要调整教师工作时间,根据教师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差异实行灵活的弹性坐班制;将艺术兴趣活动等课后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由教育行政部门择优委托校外专业机构实施,学校负责总体设计和监督评价,减少教师课后服务的时间成本和教学压力。三是加强面向家庭的教育政策、理念宣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支持学校通过家校交流对接会、学校开放日、家长讲堂等活动,加强政策宣传和对家长的教育引导,对双减政策、教育评价政策等进行解读,同时加强社区对家庭教育的支持帮助。

 

2、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实施高质量教育的根本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作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的战略部署。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人才强国的根基所在。

全国人大代表彭聪从师资队伍建设的角度提出建议。一是重视并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促进教师综合素质持续提升。中西部高校应建立有本校特色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教育部在中心发展定位和工作目标上给予指导,在培训资金上给予支持,建立制度化、常态化的培训机制。通过定期轮训或专项培训的形式,促进教师学科知识不断更新,教学技能不断提升。二是持续开展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提升中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充分发挥双一流高校的学科、人才、科研优势,采用双向选择的方式,让支援方和受援方结牢对子。加大对中西部高校青年教师融合式教学进修项目和其他效果显著培训项目的投入力度,促进教师教学质量提高。三是增加公派访学名额,激发教师科技创新活力。每年由教育部资助一批中西部高校教师到双一流大学研修访学,或者到国家级科研机构开展科研锻炼,加大国家公派留学政策对中西部地区倾斜力度,开阔中西部高校教师的科技视野,提升其创新能力。

 

3、改革普职分流机制

我国青少年在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后,按照普职分流政策,以大致1∶1的比例分别进入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中专)继续学习的普职分流政策,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合格的劳动者。但是在深入调研中发现,现实中部分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存在教育质量堪忧、上升通道不畅等问题,让很多家庭担心读职高会让孩子从此失去进入重点高校的机会。为了获得进入普通高中的机会,异化的竞争从初中乃至小学就已开始,家长和学生在中考焦虑”“中考定终身内卷。同时初中阶段的绝大部分孩子尚处于叛逆期,无法展示出实际的智商和情商水平,更无法面对是马上就业还是追求长远发展这样重大的人生抉择。

全国人大代表胡旭晟同时还了解到,中职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学生越来越少,多年来全国中职校毕业生升学比例在半数左右,一些地区甚至超过80%。而且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因素的快速迭代,很多职高、中专培养出来的学生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胡旭晟提出了调整优化普职分流政策的建议,将普职分流的实施时间从中考阶段延迟到高考阶段,在推迟普职分流的过程中,落实一批过渡性措施,着眼于长远调整义务教育学制,继续强化优化职业教育。

 

4、重视青少年心理发展健康

近年来,中国在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协作机制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然而,全国各地青少年因心理问题引发矛盾冲突而导致的极端事件依然屡有发生。《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

为何如此?全国人大代表汪玉成认为,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仍存在工作统筹不够有力、思想认识存在偏差、专业力量配备不足三方面问题

因此他建议,在国家层面建立更加协同高效的领导架构,建立中央区县镇街村社的完整工作体系;形成更加健全有力的共治格局;构筑更加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营造更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推进更加闭环有效的重点青少年帮扶行动,如建立政府、学校、家庭、医院、社会组织平时联通、战时联动的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系统,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探索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手段,及早筛查发现心理健康高危的儿童青少年,通过购买专业社工服务等形式,开展专业化定向式的心理抚慰、疏导等服务。

 

5、强化政府学前教育责任

二十大报告指出,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学前教育是高质量教育体系中最基础、最起始的环节,汇聚着广大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如何推动学前教育更优质、安全、可持续地开展?多位代表委员展开了热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建议,将托育服务纳入公共财政支出预算。她认为,首先应把托育服务纳入公共财政预算范畴,其次财政预算应重点扶持推进托幼一体化发展模式。再次,应完善普惠优先、市场补充的多层次服务体系。最后,按照托育服务标准规范体系建设要求,加强转岗培训。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志勇建议,通过学前教育立法,进一步强化政府学前教育责任,加强制度建设,完善配套政策,尽快研制出台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标准,督促指导各地按国家编制标准合理配备幼儿教师,全面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质量学前教育。全国人大代表薛超建议,应加强对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学前教育的支持力度,可以增加幼儿园编制数量,加大学前教育资金的投入,实施普惠性幼儿园教师待遇保障,公办幼儿园校舍改建、设施综配、环境改善等项目,从而保障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优质安全发展。

 

6、警惕考研高考化趋势

202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1158万,稳就业面临着不小的困难和挑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因此,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话题,也是今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全国人大代表梅兵在上海代表团全体会议上表示,代表国家最高教育水平的研究生教育,要警惕考研的高考化趋势,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进研究生招生和培养体制机制改革,让研究生站在创新的最前沿,加快培养国家亟需的高精尖缺人才。全国政协委员刘林建议,一是进一步扩大高校访企拓岗行动,动员高校一线专业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参与到行动中来;二是在满足研究生人才培养条件的前提下,选择一批优质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在优势专业特色专业方面开展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试点,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三是动员有实力的战略新兴行业企业为大学生提供为期23个月数字技能培训和实习机会,由人保部门利用失业保险基金提供培训补贴;四是对以灵活就业形式在新业态中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加强职业安全保障和医疗、养老、失业等方面的社会保障,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逐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本文标签: